编者按: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科技创新的重镇,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崇高使命。为在全校学生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融媒体中心推出“重邮奋进者”栏目,专题报道学校第八届“校长荣誉奖”获奖人物的青春故事,展示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04081904”,注定会成为2023年学校里一个耀眼的数字。在第八届“校长荣誉奖”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04081904班是唯一获得该奖项的班级集体。 一组数据可以直观地说明他们有多牛:平均学分绩点3.5、178项省部级科创奖项、英语四级过级率100%、就业率100%、升学率84.38%...... 一个班级有几个人优秀很平常,而一整个班都非常优秀是怎么做到的? 一次谈话和一个约定 让班里每个同学记忆犹新的是,在升入大二时,当时的系主任,也是现在的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王进,找班里每个人进行了“一对一”面淡。 “当时我们并不是实验班,不少同学对未来或多或少都感到迷茫。”班里的李辰宇回忆说,有的同学跑这跑那,听这个讲座,参加那个活动,“似乎每天都在忙,却是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 那一次谈话进行了很久。王进对大家生活中的琐事,未来的就业前景,学习上的困难,一一进行了分析和解答,并给出了建议。 “谈话后,我感觉清醒了很多,帮我们消除了疑虑和困惑。从此每个人都拼了命的努力,此时不搏何时搏!”李辰宇说。 正是这次谈话,像是迷雾中的一道光,照亮了前方的路。 接下来,全班同学自发聚了一次餐,大家举起酒杯,郑重地做出了一个成年人之间的“约定”:“咱们班里32个人,一定要齐头并进!每个人都要成为一颗闪闪发亮的星星,照亮夜空,携手成为最闪亮的班级! 一块黑板和一张桌子 从此以后,班上的同学自发形成“互助模式”。他们以寝室为单位一起学习,在寝室里架起一块小黑板,用作“上课”的简易工具。 当竞赛和学业有冲突时,大家就将学习任务分散:比如哪个同学某一门学科学得最好,就由他在小黑板上为大家讲解知识点,并圈划重点,带着大家将知识点“过”一遍。 在另一个寝室里,大家围坐于桌子一圈,以此为“阵地”,相互讲课,互相督促学习。 几个寝室齐头并进,一起扫除知识盲点、巩固知识内容。 杨舒匀是班里的“数学大佬”,平时就主动担任大家的“数学答疑大使”,考研期间更是如此。大家遇到数学难题第一时间就会想到找他请教,他也成为考研同学们心里的一颗“定心丸”。“他耐心回答每一位同学的疑问,不厌其烦地讲解题目的知识点,认真讨论每一种解法,让我们心中的焦虑和厌学都会散去,愿意静下心来,再做一套卷子!” 杨舒匀也在为同学解惑的过程中巩固自身所学,并查漏补缺,最终促进了自己数学成绩的进一步提升。“一边可以帮助班级同学共同进步,一边也有助于自己复习,两全其美!” 图书馆自习室里偶遇:“又是你啊!” 在考研期间,班上还邀请已“上岸”的学长学姐来分享学习方法、备考资料、考研信息的查询途径、复试面试的注意事项以及考研调剂的经历,还会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和学科答疑。在疫情期间则分发小零食和祝福小贺卡,安抚大家的心情。 “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我们每个人都受益匪浅。”杨晓泽说,班里不让任何一个同学掉队。“这种强大而良好的学习氛围潜移默化地促使我们追求真正的优秀,从最初几个人的优秀到班内许多人的优秀,最终达成全班同学的共同优秀!” 他回忆起大三上学期参加CCF大数据与计算智能大赛的经历,在那一两个月当中,同学们每天早上七八点就到达实验室,晚上十点后才回寝室,有时甚至是赶在寝室关门的最后一分钟才气喘吁吁地跑回来! 天道酬勤。耕耘最终迎来了收获,在那场比赛中他们一举夺冠。 学校有两个图书馆,不管去哪一个,每次都能遇到同班同学!后来,大家对在图书馆、自习室“偶遇”已习以为常,见面相视一笑:“哟,又来啦!” 全班在各类学科竞赛中累计获奖两百余人次,省部级及其以上学科竞赛获奖覆盖率100%,累计奖金23.5万,班级奖学金累计获奖88人次,金额27.1万元。有人开玩笑说:“大学四年,你们这个班可谓是‘收获颇丰,盆满钵满’!” 班级32人中,10人保研,16人考研成功,包括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院校,1人赴英国读研,其余5名同学均签约华为、交通银行等单位。 当初的约定实现了。他们又立了一个新的约定:在接下来的人生道路上,04081904班的每个人要继续发光发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