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斌近照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10日14时23分讯(张华)2018年9月17日,对武汉虹识技术有限公司芯片设计部经理张贤斌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公司正式宣布,成功设计并流片虹膜生物识别乾芯ASIC芯片“QX8001”。 这是全球第一款虹膜生物识别ASIC芯片…… 彻底解决价格贵、体积大、功耗高三大难题…… 大大推动虹膜生物识别的普及…… 对中国乃至全球虹膜生物识别行业和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拥有这些标签的“QX8001”,在全球虹膜生物识别行业,引起了一场强烈的“海啸”。 一时间,各种庆祝、称赞的言语纷沓而至,作为该芯片研发部经理的张贤斌却并没有被胜利的喜悦冲昏头脑,他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成绩如何,对待工作永远需保持敬畏之心。 重邮求学岁月 让梦想上青天揽明月 蜕变就是一瞬间的事情,从初出茅庐的“愣头青”到如今可在行业“指点江山”,这位旁人心目中崇拜的对象,仅仅从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毕业不到10年。 诀窍在哪?张贤斌觉得,成功的秘密要从重邮校园寻找答案。 2008年9月,张贤斌走进了重庆邮电大学校门。 呼吸着这所邮电高校的空气,张贤斌有时候也在想,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度过和重邮未来几年相处的时光?该用什么样的成绩去对接今后国家电路系统的发展方向? 就是在彷徨之时,他遇到了对自己影响至深的导师——陆明莹教授和王国裕教授。“那是一种真正做研究的气度。”如今回忆起来,张贤斌仍然清晰地感受到两位教授身上散发出的专业魅力。 就在当年,陆明莹教授和王国裕教授因为在CMOS图像传感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得英国顶级科学奖——兰克奖,一项被认为是光电子学、营养学界的“诺贝尔”奖。这也让张贤斌觉得,自己进入重庆邮电大学学习,非常幸运。 研究生期间,张贤斌参与了自研数字多媒体广播芯片ID200的产品化项目及下一代芯片的研发测试工作,这对于仍是学生的他来说,是一次极其难得的机会。 严谨,便是他在两位教授身上学习到的第一处精义。 “做项目时,陆明莹教授和王国裕教授对待学术的态度十分严谨,每次讨论技术问题,都要细抠每一个点,并且为我们团队提出分门别类的指导意见。”张贤斌记得,就是两位教授的科学态度,让他端正了科研思想。 在重庆邮电大学学习的三年,是张贤斌快速成长的三年。无论是师友之间的教学相长,还是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都成为了他人生中的宝贵经历。 用张贤斌自己的话就是,重邮为他的梦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聚集原始创新 让更多高精尖装备会用上“中国芯” 研究生毕业以后,张贤斌就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微电子研究院(现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担任IC数字硬件设计高级工程师,主要负责手机基带和射频芯片的研发。 六年历练之后,他又转投武汉虹识技术有限公司,担任芯片研发部经理,主要负责虹膜识别专用芯片的研发工作。 刚接手这项任务,张贤斌心里也犯嘀咕,这项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自己到底能不能把它做好。但最终,他还是决心去啃一下这块“硬骨头”。 张贤斌介绍,当前最常用的生物识别技术有指纹和人脸,虽已普及,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伪造门槛低,再比如特殊环境使用受限,例如指纹磨损,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佩戴口罩和防护镜等都会影响人脸识别设备的正常使用。 而他所要攻破的虹膜识别技术,则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虹膜是黑色瞳孔和白色巩膜之间的圆环状区域,是人体中唯一可见的内部组织。虹膜纹理的形成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小,主要由胚胎期组织的营养状况及生物物理条件决定,具有极大的随机性,并且在整个生命历程中是保持不变的,因此虹膜识别的安全系数极高。” 但由于现有虹膜识别设备体积大、价格高等原因,使其难以大规模应用。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武汉虹识的芯片研发团队经过长时间的深思与实验,选择了研发安全性高、体积小、功耗低、处理速度快、成本低的硬件虹膜编解码方案的具体思路,并最终成功研发出全球首款虹膜识别ASIC芯片QX8001,可方便地集成进各种智能终端设备里面,实现了行业领域里程碑式突破。 如今,张贤斌依然工作在研发一线,面对风起云涌的变幻时代,他希望自己也能经时代之变,领时代之风。 “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有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有智慧辨别两者的区别。”张贤斌表示,重邮学子身上永远深藏着永不言弃的精神。 链接地址:https://h5.cqliving.com/info/detail/3113560.html?cid=3113560&vfrom=cms
|